我们应当放下恐惧,承认自己的渴求。为此,托伦蒂诺神父首先呼吁,切莫使信仰变得过於理性。「过去几个世纪的神学长期讨论启蒙主义所提出的问题,以及倾向於讨论浪漫主义所提之事,诸如集体和个人的身分、主体的浮现等等。我们关注的大多是信仰经验在理性层面的可信度,而非它在生命、人类学和情感层面的可信度。我们重理性、轻感性,将我们情感世界的财富抛诸脑後」。
然而,人类是「众多情感、心理、心灵、以及所有必须意识到的成分之综合体」。讨论渴求等同於探讨真实的生命,对经验、而非对概念有所启发。因此,我们必须抛开日常的怠惰,承认自己的口渴,因为这是领受生命之水的必要条件。
在意识到自身的渴求後,就得诠释我们内在的这份需要。在这个阶段中,务必将渴望和单纯的需求区分开来。後者藉着拥有物品而得到平抚和满足,前者则不然。「渴望是永远无法完全满足的匮乏,它是一股张力,是一直敞开的伤口,向他者永不止息的一种展露。渴望是令我们超越的盼望。渴望的无尽就是对无尽的渴望」。
托伦蒂诺神父指出,「人类的渴望与动物的渴望截然不同」。身为人类意味着「感受到生命取决於这份认同,而非任何其它事物」。然而,人的切望在资本社会中受到抑制:资本社会贪婪地滥用那些想要满足需求的冲动,消除人类典型的渴求与渴望。当愉悦、热情、喜乐在放纵的消费主义中消耗殆尽时,渴求也就随之熄灭,生活便丧失愿景。
《圣咏》第42篇写道:「天主,我的灵魂渴慕祢,真好像牝鹿渴慕溪水。」托伦蒂诺神父引用这段经文来激励众人因渴慕天主而寻求解渴。倘若以爱心默观世界,就会发现「这由衷的渴望遍布整个受造界」。此外,我们也要将渴求的灵修发扬光大。「渴望的经验不是所有权的凭证或者拥有的方式,反倒是一种乞求的状态。信徒就是乞求慈悲的人」。
托伦蒂诺神父最後尤其鼓励牧者们与自己的脆弱修和。拥抱自身的脆弱意味着进入那想得到认同和触摸的渴望,如同接近耶稣的癞病人(玛八3)、伯多禄卧床发烧的岳母(玛八15)、患血漏病长达12年的妇人(玛九20),以及那些喊说「达味之子!可怜我们吧!」的人(玛九27)。